地暖行业竞争:不拼爹,却拼证? ——从清华拒收体育加分生谈地暖行业各类证评选 文/暖立方传媒 卓建本
人这一辈子似乎和各类“证”分不开。 出生要出生证,长大要身份证,读书要毕业证,工作前要各类技能证,工作要职业资格证,买房要房产证,结婚要结婚证……这些证件在诉说每个人的过去,也在竭力证明每个人的能力和所处位置,但却未必能证明每个人的真才实学,尤其在作假、抄后门思维泛滥的年代,有些证书只是某种“标签”,往往只被即时利用。比如,目前被各界关注的清华拒绝收四川体育加分生事件,从中折射出“证”以及靠“证”的尴尬和无奈。近日,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多次重申,不承认四川“二级运动员”的20分高考加分政策,因为他们在多年前就发现,大量四川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有造假嫌疑,并表示此举是希望考生“上清华,不拼爹,拼实力”。 好一个“上清华,不拼爹,拼实力”!但要改变一个业已形成的靠“证”证明某种能力的思维又是何等之难! 对自然人而言,似乎少不了各类“证”证明我们的能力、地位或过去,对企业而言,又何尝不是? 地暖行业的企业也需要“证”,施工单位需要相应的机电或建筑安装施工资质,需要企业纳税、法人证等,要是材料企业,或许还希望有名牌、十大品牌、百大品牌证……不可否认,出于行业管理、自律等需要,有些证书是必须的,好比自然人的身份证、职业资格证等一样。但在纯经营领域的各类“证”却不是越多越好。比如,近年来地暖行业刮起了各类评选活动,从地暖管道、分集水器、自控、壁挂炉等多少大品牌,到设计师认可的多少大地暖、壁挂炉、空调等品牌,再到终端口碑的壁挂炉、地暖等多少大品牌,让人眼花缭乱。最让人称奇的是,除了公认的少数大品牌外,几乎同一个领域在同期(或同年度)评选的结果大部分都不相同,背后隐藏着花钱买证的利益交换——这不禁让人想起在城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“刻章办证”等小广告,这不禁让人想起某名人就读国外“野鸡”大学冒充名校被人揭发的事件,这不禁让人想起某些“名牌”食品产品却时不时爆出质量问题而被批斗,这不禁让人想起不少国人宁愿花大钱“买奔驰却开大众”的悲哀,这不禁让人想起当下中国信任缺失的严峻现实…… 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有空子可钻。 或许正是当下中国不够纯洁的商业环境,滋生了发证、买证的行为。对地暖企业而言,有“证”证明自己企业的地位、行业贡献或者产品优势固然是好事,但若一味迷信“证”未必能对企业发展起到多大推动作用。殊不知,在网络日益发达、信息日益无障碍的今天,一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并不是靠一个或多个“证”就能建立起来的。事实证明,不少获得多少大品牌的地暖企业,未必占有多大市场份额或享有多高的市场认知度,而未上榜的一些企业却在“闷声发大财”——扎实开拓市场,用营销智慧、用技术和产品、用销售员的双脚跑出了自己的天地。 地暖企业似乎与各类“证”分不开,但这些“证”应该是实力的证明,是用心的证明,是对行业热爱、创新、进步推动的证明,而不是借“证”抄近道,借“证”浮夸瞎吹扰乱正常竞争。这是对默默付出、用心耕耘的同行的负责,也是我们行业健康成长的基石。 |